形态特征:成虫体长2~3mm。长圆筒形,赤褐至暗褐色,略有光泽。触角叶片状,10节,末端3节扁平膨大呈三角形。前胸背板遮盖头部,前半部有成排的鱼鳞状短齿作同心圆排列,后半部具扁平小颗瘤。小盾片方形。鞘翅颇长,两侧平行且包围腹侧;刻点成行,着生半直立的黄色弯曲的短毛。
分布:世界广大温暖地区,尤以印度、澳洲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发生最多,但在西欧较冷的地区该虫也已经定居;我国大部分省区。
生物学特征:在华中地区1年发生2代。在广东可发生4代。成虫产卵于粉粒表面,幼虫蛀入粮粒内部取食危害。受害粮粒常被蛀成空壳,大量繁殖时往往引起储粮发热,使粮温高达38℃以上。以成虫越冬。越冬成虫于翌年4月开始活动,交尾产卵,在7月间变为第1代成虫,8、9月间变为第2代成虫,此时危害最严重,尤以9月为甚。成虫寿命可长达1年。
经济意义:此虫是重要的蛀食性储粮害虫之一,尤以华南地区最为严重。它对储粮所造成的损失,不亚于米象,因为它所咬下的谷物重量大大它所吃的重量;所以它对粮食危害后所损失重量为其体重的5~6倍。谷蠹食性很复杂,不仅能危害禾谷类、粉类、豆类、淀粉、干果、豆饼、药材、各种植物种子,而且能危害木材及其制品、皮革、图书等,其中以稻谷、小麦被害最烈,特别是有损伤的粮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