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是50年代发展起来的有机合成杀虫剂。它在品种数量上已趋于当代三大类杀虫剂中的第二位,仅次于有机磷杀虫剂,其中噁虫威、残杀威、西维因、混杀威和二氧威已于1982年被WHO推荐为应用于卫生方面的杀虫剂。此类杀虫剂一般对鱼类比较安全,但对蜜蜂的毒性较高,对人畜的毒性比较少,此类杀虫剂在环境中的累积残留作用较少。但有些品种毒性 极高,属较高毒级品种,如呋喃丹、涕灭威、灭多威等。目前已禁止使用。
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对昆虫多数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,有的品种兼有熏蒸作用,与DDVP一样,它击倒快、残效长,对有机磷有抗性的害虫亦有效。此外,它的杀虫作用选择强,且对成虫毒效高于幼虫。
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毒理机制是抑制昆虫胆碱酯酶的活性,导致乙酰胆碱大量积聚,引起昆虫中毒死亡。机理基本与有机磷杀虫剂相似。不同点是它以化合物分子整体与胆碱酯酶结合,而有机磷是水解后,呈磷氧化而抑制胆碱酯酶,其抑制程度与水解程度成正比。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与此相反,水解后抑制作用降低。故毒性一般比有机磷低。它在动植物体和土壤中亦能较快地代谢为无害物质,不造成人体中的积蓄作用,不污染环境。